户外常识 分类>>

同行路越拥挤emc易倍官网越开阔

2024-08-23 05:33:1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徒步热已经快成为「户外正确」的词组的当下,聊徒步无疑是标准的热点导向话题,但也容易掉入重复叙事中。

  所以在信息极速更迭的互联网语境之外,一场聚集了上百名远道而来的观众和国内户外圈代表人物的徒步分享会要聊什么?

  最后,我们决定把徒步看作一条仍在延伸的路,这条路上不乏蜂拥而至的新手热爱者,也不乏踽踽前行的寡言老炮儿。他们在不同时空,不同境遇下,或是误闯,或是直奔上了这条共同的路,然后走近徒步,爱上徒步,最终成为了精神层面与物理意义上的同行者。

  7月18日晚,夏夜的北京微风夹杂着暖意,混合着上百人的热情涌进同一道门。户外探险OUTDOOR联合哥伦比亚Columbia、徒步者张诺娅、杨柳松、杨浪涛,媒体人宋明蔚和户外从业者阿凯,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线下分享会,这也是「出发即抵达」项目的第一场线下分享会。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同视角的同行者在商业、装备、徒步环境与文化,还有媒体角色的话题中尝试回溯「徒步」的过往,理解「徒步」的当下,也畅想「徒步」的未来。

  在企查查检索「徒步旅行社」,一共有157家注册公司,其中21家成立于1年内。在户外热逐步扩散的同时,上游端的玩家也正在加速扩张。

  按照最朴素的市场供需逻辑,有人提供服务,有人享受服务,商业徒步的出现顺理成章。在国内徒步走上发展快车道短短数年间,商业徒步的生态也已经历经了几番调整。

  阿凯和杨柳松都回忆道早在2000年初,就已经有了不少AA组队的早期商业徒步队的雏形,纯属需求催生的「会收取一些报名费,形式上和大众旅游的旅行社也很相似,受众也比较宽泛」。

  走过早期的雏形,商业旅行社在近十年迎来了崛起式增长和演变。在张诺娅看来,如今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使得想要入门的户外新手难以获取有关线路和户外常识的完备信息,「很多人刚进入户外的时候也很怵,当他有犹豫和担忧的时候,他可能就觉得参加一个AA组队或者直接报一个商业团是更靠谱的,起码有领导和向导,不至于找不到路的时候没人求助。」

  作为荒野徒步的代表人物,曾横穿大羌塘的杨柳松对商业徒步也同样持开放态度。他甚至在上个月也报名参加了一次商业团徒步活动,「我是不反对商业徒步的,因为商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进入自然时的一个很好的引导者」,杨柳松认为,「商业团必然是很多人初入户外的第一个台阶,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想办法规范它,形成行业共识」

  除了伴随迅猛发展的商业徒步不可避免的阶段性乱象之外,商业徒步团乃至领队也正在扮演着传播和教育初级户外爱好者的隐形责任人。

  阿凯表示,虽然商业团以路线为核心资源,但他们更多时候还是会走可耐受路面,避免不断开辟新线路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隐患。其次也需要不断地「教育」队员相关户外知识,例如防火期禁带火种上山,在高山草甸不要随意采摘花草。

  「现在可能每周会有几百人参加我们组织的徒步活动,如果我们每次都传播积极正面的户外信息,再经由他们扩散出去,这个未来的影响力会很大。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我看来,户外俱乐部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信息的传播者。」阿凯说。

  商业生态中,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本次「出发即抵达项目」中,哥伦比亚全程参与其中,对品牌而言,支持一场以徒步为名的理解之旅对于弥合差异,增进共识都极度有益。就像一年前,哥伦比亚和《户外探险》杂志联合推出《去徒步》一样,在户外生态日新月异的当下,品牌如何以自己的积淀为支点,撬动更大的可能性,也助推行业更好地发展,是国内户外走向新阶段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徒步文化与徒步环境在过去几年迎来了巨变时刻。走上这条路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是同行者,也是各自领域的观察者与实践者。对于那些先后踏上「徒步」这条路的人而言,徒步也有着不同的现实切面与人生映射。

  2000年初,杨柳松开始逐步转向全身心地投入户外。他回忆道自己早期参加AA组队的徒步小队,在青旅门口的公示牌查阅信息,遇到有同行程的人就拼车前往,「我参加过很多这种组,特别好玩,其实也不算商业队。早期户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家都不会问哲学三问,大家自动屏蔽了对方的社会身份。喜不喜欢一个人全靠直接的感受。」他说。

  杨柳松进入户外徒步的时节是国内户外环境稚嫩又原生态的阶段,「那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好奇心会被无限放大,徒步的环境也特别好。这几年一个变化就是,以前都是有困难找村长,现在我如果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我都躲着村长走。」

  身为90后的阿凯在进入这一行后也接触了不少早在90年代初和2000年初就开始玩户外的人。在他看来,早期户外徒步的环境和文化特征很大一部分为当时能接触互联网的那一帮人所塑造,「那个年代能接触互联网本身就已经筛选掉很多人了,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越来越明显,户外的氛围和文化也就发生了变化」。

  张诺娅也分享了自己在美国接触徒步并了解当地徒步文化的过程,在一个差异文化的视角里,有关徒步的一切都是对照物。它宣告着事物的多元,也承载着跨文化沟通的可能性。

  「我觉得人都是被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所局限。像我一开始徒步就是在美国emc易倍官网,我见到了步道,见到了他们用的装备,徒步方式。当我去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大家都在卷谁的装备更轻。那这次回国徒步就完全带给我新的感觉,这是另一个徒步的世界。」张诺娅说。

  在江西武功山,张诺娅看到了山顶的足球场和音乐厅,她惊叹修建人的想象力。回看她在美国的经验,两种徒步文化也在映照彼此。据张诺娅的分享,在美国的荒野区是不能出现所谓的大型机器,比如挖掘机,甚至电锯都不可以,「如果一棵树倒在路中间要挪走,得五六个人抬一个大铁锯去锯开,而且他们规定荒野区不能有超过12个人的团队,所以商业徒步团在美国也很少」。

  在她看来,这是两个国家文化底蕴的本质差别。中国上千年的农耕文化滋养出了人和自然相互利用改造的自然观,而美国建国时间不过两百多年,把城市和自然的界限分得很清楚。

  在过往关于户外乃至徒步的讨论中,媒体作为重要的第三方视角在很多时刻却被忽略了。事实上,对于徒步而言,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从英雄式人物的塑造到徒步热的推波助澜,再到如今的多面影响。媒体的转向也呼应着国内徒步生态变化发展的不同的节点。

  宋明蔚分享了九十年代国内媒体对于户外徒步的报道视角,「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猎奇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一些符号式的人物,像余纯顺。他的徒步除了为自己,也叠加了很多外部的因素。如今大家去徒步,可能基本上都是处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社交属性。」

  回到当下的徒步环境,宋明蔚称之为「混乱而精彩」。他认为媒体的角色很重要,诸如为大众进行户外基础知识的普及emc易倍官网,但媒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它始终是第三方的视角,无法对行业本身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对比美国,我们的徒步环境中可能缺少一些民间共同体,当有群体想要做一些实事时,它可以相对单纯地去策划和落地很多事,比如小到修建栈道,大到成为大众和官方之间沟通的桥梁等等,这种组织可以起到很多结构性的作用。」

  在机构媒体的专一话语权被不断消解的当下,自媒体成为了新的媒体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张诺娅也谈到了在现实中多方拉扯的妥协与掣肘。

  例如她谈到有一些内容是没有流量的,「我发现相比我讲有关冲锋衣的内容比我做装备系列,讲轻量化都更受关注,我也就发了很多冲锋衣相关的视频内容。但有时候同质化的信息太多,大众其实很难获得真的知识。」

  「我这次回国前做行前准备,我基本都是8264和两步路的帖子上获取信息。也会感概很多自媒体者拍的东西很同质,也没有精力花时间把自己变成户外高手,因此输出的内容就不够硬核,那公众吸取到的知识也就是软绵绵的,真到了户外还是不够用。」张诺娅说。

  当谈论中美徒步环境差异时,步道体系是常被提及的环节。美国的三条纵贯南北的长距离步道是沿着三条南北向的山脉而修建,「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条件,比如从南边的高黎贡山到横断山再到秦岭、太行山和大兴安岭,这条步道长约8000公里」。

  如果中国能建成长距离步道,它将是全世界最出色的长距离步道,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来看,线路沿途变化之丰富,无疑是国内户外爱好者对于国家步道体系期待的美好愿景。

  步道体系的建设除了硬件资源,还有软件支撑。在杨柳松看来,步道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它能让人在生活和搬砖之间完成一种很好的协调和切换,它成本并不高,修建它最大的成本是要培育一种社会共识。」

  谈到最后,还是绕不开装备。杨柳松认为,装备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的确,对于每个人而言,需要的装备因人而异,但重要的是它是否适合。

  就像这次张诺娅在近一个月内完成了三条国内路线(珠峰东坡、江西武功山、甘肃扎尕那)所携带的装备一样,未必适合所有人,但适合她自己就emc易倍首页足够。例如她没有穿传统的徒步靴、重装徒步鞋,而是穿着哥伦比亚越野跑鞋和轻量化徒步鞋完成了这次徒步之旅。这并非是刻意炫耀身体素质的手法,只是早在徒步初期她就习惯了不穿重装徒步鞋,经过上万公里的磨练,脚早已习惯了。

  当我们谈论徒步的历史和未来时,也更要关注徒步的当下,关注走进自然的重要性。当离开单一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走进自然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会玩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就像哥伦比亚的品牌理念一样,「用徒步的方式探索户外,只要去自然走走,就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金字塔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国内徒步生态的未来展望。

  也许有人会问,当走向徒步的人越来越多时,会变得拥挤吗?会,但那也是同行者更多的时代,也会是徒步走向开阔的新时期。

搜索